【转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提升农机化的政治效果(讲话全文)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3-21浏览次数:976

 

31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张桃林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肯定了2021年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阐述了新时期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部署了2022年农业机械化工作,现予刊发,请各地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山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上海等6个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交流发言,以及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就如何抓好农机安全工作所作的典型发言一并予以刊发,供各地交流借鉴。   

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张桃林 

2022317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两会”、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有关要求,部署推进2022年农业机械化重点工作。 

      刚才,山东、湖南、浙江、江西、四川、上海等6个省(市)农业农村厅(委)和江苏宝应县柳堡镇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大家要学习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资料图 

      一、2021年农业机械化展现新作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提升1—2个百分点,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农机装备支撑卡点破冰,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亮点纷呈。 

      一是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稳产保供支撑能力得到新提升。各地聚焦粮食稳产增产,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突出抓好机收减损,着力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全力抗灾救灾。机收损失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挽回100亿斤损失;水稻机械种植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超过58%;新创建了144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大主粮机械化水平再创新高。去年7河南局部雨涝严重,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机工业协会、农机流通协会和浙江、湖南、重庆、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陕西、宁夏、新疆10余省市紧急捐赠2264台套水泵及其他物资,千里驰援,极大振奋全系统狠抓粮食生产的精气神,展现了农机系统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责任与担当。 

      二是细化实化机械化生产短板需求,农机装备补短板实现新突破。我部与工信部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有效推动相关各方凝心聚力;与国机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多次召开重点农机企业座谈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梳理出主要农作物、丘陵山区、重要零部件等领域300多个短板弱项,加大政策支持引导。江苏实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推进行动”“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安排专项经费4550万元实施农机装备与技术研发创新“揭榜挂帅”;山东、河北、重庆等地推动短板农机研发立项实施,产学研推用一体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潍柴雷沃、中联重机、一拖等一些头部企业显著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落细落小农机购置补贴等重大政策实施,机械化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90亿元资金,各地加快推进政策实施,做优管理服务细节,扶持179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机具209万台(套),其中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机械超过26万台(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扩面增量,报废旧机数量和受益农户数量是上年的3倍。扎实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面积达7200万亩,较上年增加2500万亩。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补助,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推动落实14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灾区排涝、抢收、播前整地等重点环节农机服务。多地立足加快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创设政策。山西建设设施农业、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等非粮类农机新技术示范点14个,打造高标准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装备技术示范点29个。宁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资金转向主要用于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以及实施农机综合保险保费补贴,参保农机达7万余台。江西、云南等地以指定方式扩充农机鉴定机构数量,增强鉴定工作力量,农机鉴定产品种类和数量大幅增长。 

      四是抓主抓重壮大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机械化生产质量和效率取得新提高。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牵引农机化产业发展壮大,精选推介了24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部省两级分层分类搭建农机化生产数字化监测平台,提高了重要农时关键环节农机作业管理服务效率。深入推进农机驾驶培训取消资格审批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活了农机培训产业。部省协作共同推出1000多名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启动了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农机化实用人才进一步壮大。安徽列项支持71个县(市、区)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44家。吉林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在全省10个产粮大县开展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甘肃持续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积极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合作社完成的机械化作业面积占到全省的40%。 

      五是凝心聚力谋划发展蓝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我部组织制定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凝聚全行业的智慧,明确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目标举措。各地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确定“十四五”及2035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梳理短板弱项,探索解决路径。各有关部委、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务实管用举措,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少地方主要领导亲自抓,支持举措日益丰富、力度逐渐加大。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机械强农”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行动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门经费,从研发制造、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方面全产业链推进“机器换人”。 四川将现代农业装备纳入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设立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研发攻关专项,启动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投入资金1.1亿元。湖南布局建设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实施“千社工程”,开展“以机宜地”和果菜茶园宜机化改造试点,投入资金近1.5亿元。 

      202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良好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相关部门单位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农机化战线全体同志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向各地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向长期奋战在农机化工作一线的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机手表示亲切的慰问! 

  二、切实增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农业现代化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机械对人力畜力的持续替代。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看。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各产业机械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但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上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重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服务等方面有的还跟不上。比如,农机农艺融合尚不够全面,双季稻区水稻栽植、甘蔗收获等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农机抗灾救灾能力还有不足,机械化减损保质还有潜力等。因此,我们要正视差距,树立大食物观,着眼为各类食物生产提供装备保障,紧盯短板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支持保障好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看。农机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技术集成和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载体,具有人工没有的优势,能够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支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环境生态效益。目前,我国已成为农机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能够生产4000多种产品。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部分高端机具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机具多为中低端产品,部分领域、环节或地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还十分明显。比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械、园艺和畜禽水产养殖机械、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都有不足,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小众机械还相对缺乏等等。因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农业生产需求精准补上农机装备短板,把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的作用全面地、充分地发挥出来。 

      第三,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看。“机器替代+主体转换”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方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农民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进而有效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现代农业。这当中的19.5万个农机服务组织已成为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引擎力量,在促进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托管、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发展综合农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展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机械化部队”的面貌。但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布局不均衡,服务半径和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抢烘抢排抢灌等应急救灾能力薄弱;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机服务经纪人等人才缺乏,农机存放、维修以及机械化育秧、烘干等设施用地难、发展慢等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突出。因此,我们要着眼更好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及能力建设,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四,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方面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幅度减轻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有效解放了劳动力,把更多的小农户从细碎的土地经营中释放出来,转向比较效益更高的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拓展家庭经营和务工就业渠道,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农业机械化还带动了农机化产业群产业链发展壮大,培育创造出近5000亿元农机服务市场,全国乡镇农机从业人员近5000万人,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农机化发展还不全面,机器换人的空间还很大。比如,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6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成左右,其中有一半没有实现机械化,存在很大的弃耕撂荒风险,本可以增产增收的特色产业可能就会凋敝。再如,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还不高,通过加工增值助力农民增收还大有文章可做。又如,没有机械化,传统的间套作增产模式就会消失,亟待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橘园种豆模式等就难以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在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助力驱动丘陵山区更多农业劳动力从传统种植业转向高效特色产业,从土地、养殖场里转移到比较效益更高的产业;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延展农业生产产业链、价值链,拓展种植养殖产业增收渠道和空间;要注重适宜间套作农艺措施的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增产模式焕发新生,在促进“多种一亩是一亩、多种一季是一季”中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空间。 

  总之,新形势新要求,责任大,任务重,难度高。唐仁健部长指出,对农机的需求,正由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转变为种养加全链条的需求,从非刚性需求转变为离不开、还要好的刚性需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直接关系到地能不能种、有没有人种,是必须干好的大事要事,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事。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坚决扛起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提升做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能力水平,高质量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农业机械化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关系“国之大者”。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深悟透、用活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从抓的导向、力度到抓的方式方法,都要体现政治性,着力提升农机化业务工作的政治效果。二要求真务实强作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大战略,也是精细活,必须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全局、操作中精细得当。《“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机械化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各地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在确定目标任务时,要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有工作基础相协同;在确定技术路线时,要与区域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相匹配,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找到适合当地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模式路径、机制办法。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三要励精图治提能力。农业机械化横跨农工两大领域,对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在专业上力求一专多能,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不仅要懂专业、知农时、识五谷,还得多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工作得心应手。在视野上做到点面兼顾,既要突出重点加快补上短板,又要统筹全局协调协同有关方面,同心同向推进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在工作上加强调查研究、找准有效抓手,多吸取基层农民群众的经验做法,多听取农机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等方面的真知灼见;用好“一大一小”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机农艺融合试验基地等平台,示范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抓好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载体,把小农户引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发挥好各级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或专班等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协同发力、精准落地、见到实效。 

  三、突出抓好2022年农业机械化重点工作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中央一号文件对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作出专门部署。《政府工作报告》将“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为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耕地整备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加强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适应农机作业的品种和技术模式。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明确了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四稳四提”的工作布局,强调切实打牢种子耕地农机基础,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这一系列决策部署,对农业机械化寄予厚望,为做好全年农业机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认真抓好落实。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紧贴实际需求加快推进适用型的农业机械化,紧盯为各类食物生产提供装备支撑,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加快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强化粮食生产、大豆油料扩种、设施农业等“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产品生产机具装备保障,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机研发应用水平,有力支撑“四稳四提”,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做出实打实的农机贡献。具体要突出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要农时粮食机械化生产。要紧盯重要农时。及早组织发布对接农机作业服务供需信息,做好机具保障、维修服务、优先优惠用油等工作,强化农机作业进度与农情数据衔接会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跨区作业气象预警预报、作业秩序维护、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保障作业车辆及时顺畅转移、安全高效作业。要狠抓机收减损。强化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广泛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加强农机手队伍管理和指导,提升收获机械装备质量和性能,确保正常作业条件下粮食机收损失率全面控制在现行标准内,挽回一斤是一斤。要加强灾害应对。制定应急方案,增加应急机具储备,加强机手救灾防灾技能培训,确保遇到灾情农机调得出、用得上,兜住机械化生产风险。要推广绿色增效技术。提质扩面实施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扎扎实实完成8000万亩年度目标任务,广泛推行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双赢;完成耕地深松整地1亿亩,有效提升地力。要大力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水稻机械化栽种水平低是三大主粮机械化生产的最大短板,今年要开展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专项推进行动,主推机械化移栽,突出“为机育秧”,发展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加快补齐水稻机种短板。 

      (二)奋力保障大豆和油料扩种机具供给。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实用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供给是关键。要全力支撑大豆玉米带状符合种植。立足现有机型因地制宜抓好机具适配改造,做好改造配件协调供应;积极组织和支持科研单位、农机企业开展跨带收获机、双系统收获机等新型专用机具研发攻关,推动机具试制试验、改进熟化。要着力提高油菜机械化水平。选育生育期更短的油菜品种,推进解决冬闲田种植油菜茬口紧张问题,发展轻简化机直播与支持示范应用机移栽并举,因地制宜推广分段机收、联合机收作业方式,切实提升油菜机播、机收率。要加快先进适用装备推广应用。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对暂时无法鉴定的复合种植专用的播种、植保、收获等创新产品,采用新产品补贴试点方式予以支持,加强机具质量与作业效果跟踪评价,加快把好产品推出来、用起来。要做好机具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油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播种、收获作业服务供需对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抓好油料作物机收减损。 

       (三)着力支持现代化设施种养业发展。我国耕地资源主要用于口粮,草原和水域面积也有限,提高重要副食品供给能力只能更多走现代化设施种养的路子;满足“菜篮子”产品等多样化消费需求,更多只能在发展设施种养、提升土地生产效率上想更多办法。而设施装备是现代化设施种养业的基础支撑。要强化装备供给。加快研发推广适宜适用的设施种植养殖装备,加快推进育秧育苗中心、烘干冷储中心、标准化设施大棚的建设,加快自动饲喂、废弃物处理、环境控制、屠宰加工、轨道运输等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现代化设施种养成套设施装备的支持力度,推行先建后补,引导有意愿的地方建设智慧农牧渔场,加快组织制定建设标准规范,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技术指导、验收、抽查,扩大政策实施面、受益面。要强化示范引导。启动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出一批先导区。依托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平台,遴选推出一批先进适用装备和标准化模式,开展设施设备、专用品种、高效生产管理和种植、养殖技术的集成示范,加快先进适用设施种养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四)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如果不能实现机械化,就会有很多地没法种,有不少重要农产品生产没人去干,国家粮食安全就会出问题。丘陵山区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区域短板,必须下大力气推进。要增加适用机具供给,推动丘陵山区通用动力机械装备及特色作物生产、特色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研发,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产品和成套设施装备纳入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大对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技术指导,做好《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宣贯,制定完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评价规范》等技术标准,遴选发布一批典型案例,强化示范引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和有关资金支持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要推动农作物和果园茶园种植标准化。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种植品种模式、果园茶园建设改造等与机械化作业相适应,研究制定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加快适用农机装备示范推广。 

      (五)启动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按照我部与工信部联合召开的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抓紧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要编制行动方案。以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研究为抓手,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全面摸清农业机械短板,编制国家级和省级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做好衔接,加快短板机具项目化清单化工作,尤其是要突出丘陵山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设施种养殖、林下种植等专用农机装备研发布局。要强化支持保障。加大专用农机装备标准及大纲制修订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补短板攻关成果和创新产品高效转化、推广应用。加强质量监督,统筹农机试验鉴定、农机质量调查、农机投诉监督等工作,把严农机产品推广应用质量关。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动员有关行业协会和农机企业共同参与,把好产品制造质量关。要启动“一大一小”先导区建设。支持若干省开展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创新搭建农机试验鉴定及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公共平台,探索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填白补缺、进中求好的国内农机生产供应体系,创造良好应用场景和政策环境,做出做大应用市场,加速技术迭代成熟。  

      (六)加力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机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推广以“全程机械化”为牵引的多样化服务模式,加强救灾防灾专用农机装备储备,提升农机应急抢收抢种抢烘及排涝抗旱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和快速精准开展抗灾救灾。要深入开展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充分发挥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作用,重点围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收减损等关键机械化技术开展田间操作实训,提高机手作业服务能力。要推动搭建农机作业监测服务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强化作业组织调度,探索实时测产,并依托大数据支持,创新农机保险模式,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为农机手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七)全力打好“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农机安全整治收官之战。要强化基层农机安全生产精细化监管,推广“柳堡模式”,因地制宜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与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有机衔接。扎实推进农机安全检验制度改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检验率。要深入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拖拉机和收获、插秧、植保、脱粒等机械淘汰升级,持续改善农机安全性能状态。要启动开展新一轮“平安农机”创建工作,会同应急管理部门完善创建条件,改进创建办法,高质量推出一批示范市(县)。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驾驶行为,会同公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推动各地于2022年底对没有农田作业功能的拖拉机停止核发牌证,扎实推进变型拖拉机清零工作。 

  当前,春耕春播已从南到北陆续展开。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迅速掀起农机春耕春播热潮,突出抓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冬小麦春季田管、早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服务,全力以赴打好今年农业生产第一仗。要提前动员有关生产主体和农机企业,做好人员培训、机具准备检修、维修配件供应等工作。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现场演示、实地验证、观摩培训活动,大力推广新装备新技术。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机手安全意识,消除事故隐患,做好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工作,同时注重落实防疫措施,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各项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春季农机化生产高效、高质、安全,为夺取夏粮丰收提供机械化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精准发力 

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有力机械化支撑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作为农业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大省,始终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2021年以来,为强化机械化支撑保障,加快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抢前抓早、高位推动,靶向施策、攻坚克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突出引领,高位谋划聚合力 

      一是及早开展调研。去年10月先后在禹城市和肥城市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和现场观摩会,宣传展示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和生产优势。召集农机专家顾问团、各市生产科长、省内生产企业座谈研讨技术模式与机具装备适配,研究提出解决路径。制定了我省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和装备保障方案,为全省推广应用奠定技术基础。二是加强组织协调。省厅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建立厅领导帮包联系机制。及早开展调查摸底,细化分解任务。对接县级机具保障联系人,及时传达国家、省有关政策,同时掌握生产一线有关机具需求、生产、使用的第一手资料。目前,我省150万亩推广任务已全部细化分解到16106个县9042个经营主体。三是筹办装备展示。28-13日,在齐河县和禹城市组织开展了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展示和田间演示活动,组织专家现场讲解专用机具,录制了机具使用和技术推广专题片。 

  二、围绕需求,研改机具补短板 

      一方面推进短板机具研发。针对短板弱项,将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列入2022年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攻克关键技术4-5项,研制专用装备4-5种,优化装备6-8种,重点研究突破密植条件下种子投送定位与株距精准控制、约束封闭分段喷雾和割台多维仿形等关键技术,创制大豆玉米免耕同步施肥播种、同步施药、低损收获作业装备。目前,山东巨明集团已成功研发高地隙跨带玉米籽粒收获机,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着手研发大豆玉米双系统一体化收获机。另一方面加快机具适配改造。充分考虑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技术现状,指导农机生产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立足现有机型抓紧适配改造,对4行播种机等保有量大的拟改造机械,协调生产企业制定改装方案,提供改造部件和技术支持。 

  三、抓住关键,发力推广求突破 

      一是培训先行。围绕品种筛选、适宜模式及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分期分批开展培训。通过山东农机化信息网,就配套机具如何选、怎么用等问题提供线上咨询答疑服务。二是示范带动。总结肥城、禹城推广复合种植经验,召开现场会,演示观摩先进适用机具,强化示范引导,充分发挥试点探索、指路引航作用。三是建设场景。制定机艺融合应用方案,部署5个县开展复合种植多种技术模式机艺融合对比试验,探索推进良机良田良种良法匹配,通过种植模式的产量、机具的作业质量、生产的总体效益等对比,遴选推荐种植模式,总结提出复合种植农机化技术规范和机具配套方案。 

  四、完善政策,加大投入促发展 

  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农机推广、鉴定、科研等机构,制定了黄淮海地区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先进性、安全性、适用性验证方案,尽快在黄淮海地区开展机具现场演示验证,将验证符合条件的机具,尽早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范围。部分市县配套专项资金,对专用机具统一购置或累加补贴。目前初选13家企业25个型号产品作为我省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农机购置补贴新产品。推进项目资金整合利用,统筹安排省级项目,重点支持种子、机具等物化投入,实施农机作业补助。 

  

扛稳粮食生产重任 大力推进水稻机收减损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积极推进水稻机收减损。全省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控制在3%以内,减少稻谷损失4.94亿斤。 

  一、高站位谋划,加强机收减损工作部署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提高机收减损意识,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厅党组迅速统一思想,成立工作专班,厅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省厅两次发文部署机收减损工作,召开三场全省机收减损工作视频会、现场会。市县成立推进小组,制定工作方案,累计召开机收减损部署推进会238次,掀起机收减损热潮。 

  二、高标准实施,明确机收减损主要途径 

      一是制定操作良法。印发《水稻机械化收获作业技术规程》《水稻机械干燥作业技术规程》,指导机手根据水稻生长特征、复种指数、自然灾害等情况,科学判断适收期,合理选机适速收割,防止过早或过晚收获造成损失。二是研发减损良机。成立湖南智慧智能农机创新研发中心,安排2000万元开展农机装备创新研发。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联合成立水稻机收减损技术攻关小组,投入400万元开展收割机降低夹带损失、倒伏收割、带水收割和收获后表层脱水与保鲜储存技术攻关。三是改造宜机良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机耕道建设规范,选择21个县开展宜机化改造试点,为机具通行和机收作业创造便利条件。 

  三、高频率推进,营造机收减损浓厚氛围 

      一是广泛宣传引导。以“提质增效、减损护农”为主题,开展消费者权益日和机收减损主题宣传月活动,组织收割机生产企业制作机收减损“明白纸”、短视频、技术手册等资料,累计发放15万份。二是开展培训指导。实施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培训,各地举办机收减损技术培训班1003期,培训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手2.8万人次。邀请部司在湖南召开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收减损技术研讨会,加强指导。三是组织比武竞赛。举办全省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制定机收减损评价标准,现场测算机收损失率。全省各级组织机收减损大比武竞赛135场,参赛农机手1886人,观摩群众达4万余人,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四、高要求落实,确保机收减损常抓不懈 

      一是建立质量监管机制。开展机收服务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农机服务组织与服务对象签订机收质量承诺书,探索将机收减损内容纳入驾驶员培训考试,将机收减损效果纳入省级合作社示范评比,建立机收服务质量举报制度,多措并举提高机收质量,降低机收损失。二是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将机收减损纳入农机化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周统计、月调度和市级全覆盖督查制度,对工作力度大、实施效果好的地区给予资金支持,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及时提醒和通报,持续推动各级政府抓好机收减损,压紧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合作社、农机手主体责任。三是建立推进长效机制。明确3年内,完成对全省水稻机收和机烘作业机手两轮全覆盖培训,2023年底前机收损失率降低至2.5%以内,倒伏水稻机收率达到80%以上,攻克水稻带水机收技术难题,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农业主抓、群众参与的机收减损常态化工作局面。2021年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     

    

深入实施机械强农行动 

全力建设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先导区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浙江省是典型的丘陵山区省份,202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业双强”行动。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锚定高质量打造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的目标,加快机械强农行动落地落实。 

      一、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机具供给。浙江省域地形差异大,产业门类多,按照部农机化司统一部署,我们围绕八大主导产业(粮油、畜牧、渔业、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研究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短板弱项、路径举措,明确“一业一方案”、“一县一方案”。聚焦短板弱项,形成14大类208个品目的农机产品需求清单和科研导向目录,其中23项列入省科技厅年度“领雁”“尖兵”攻关榜单,单项“揭榜挂帅”研发补助达500万元,并落实首台(套)政策优先支持先进适用农机具工程化攻关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新增轻小型机具品目22个,2021年补贴丘陵山区、设施农业适用机具4.8万台(套)。同时,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安全监理等数据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谋划“浙农机”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农机装备补贴应用。 

      二、建设“一县三基地”,拓展应用场景。出台推进农业“机械换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建设75个先行县、10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00个农事服务中心、600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简称“一县三基地”)。加大北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示范应用力度,以点带面推广使用无人驾驶、水果自动分选等数字化装备,建设300个数字化农场(牧场、渔场)。目前“一县三基地”的相关建设指引已经制定发布,并公布了第一批建设单位名单,正在重点指导丘陵山区县(市、区)提出全程机械化整县制推进方案。 

      三、加强协作协调,凝聚研制合力。加大行业部门协作,主动加强与经信、科技等部门对接,布局一批重点突破性项目,做强永康农机工业区等一批产业集群。深化政产学研推协作,成立由农业农村厅主管,科研院所、农机企业等45家单位组成的农机创新研发推广联盟,建成创新试验基地22个,解决研制主体缺乏试验基地的困难。创新农机鉴定协作,单列2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有效满足鉴定时效要求。2021年全省鉴定种类扩大2.38倍、完成数量比上年增75%。通过上述三项协作机制,有效打通创新研发-试验鉴定-推广应用的全链条,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四、全面加强保障,创新政策机制。政策保障上,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行动计划和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制推广五年行动计划,落实机械强农专项资金4.2亿元,主要用于短板机具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机制上,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业双强”专班,设立农机装备制造应用、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等功能组,清单式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做到完成一项,销号一项。评价考核上,率先发布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体系,将农机化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省政府正向督查激励内容,推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赛马”氛围。 

    

强监管 提效能 

着力提升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实施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农财两部实施新一轮购机补贴政策,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实施指导意见要求,着力强监管、提效能,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益。 

 一、强化补贴机具资质管理,严格“管源头” 

  资质管理是农机产品进入政策实施的首道关口,我省以此为强化监管的切入点,严格源头治理。一是管好鉴定机构。强化鉴定机构业务能力建设,新增省农业科学院工程所为指定鉴定机构,与省农机鉴定站共同开展农机产品鉴定工作。组织对鉴定机构业务开展、证后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等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鉴定行为。鉴定能力由原来14个品目增加至70个品目,增长了400%二是完善补贴产品审核机制。将补贴产品投档审核,由初审、复审两次审核,调整为三名专家独立评审的“三岗交叉互审”,并对轮式拖拉机可靠性报告等投档资料加强审核。对补贴额测算比例提高的机具以及审核中发现风险较高的机具,组织开展现场演示评价,2021年在9个市县开展演示评价后,43个结构简单、质量低劣的产品被挡在了补贴门外。三是强化异常情形处置。对投档专家存在疑问、意见不统一的产品,组织开展会商,对经判定存在异常情形的,及时向司、部总站报告。2021年,我省报告了26个产品的异常情形,其中24个产品被撤消补贴资质并实行全国联动处理,为政策规范实施贡献了江西力量。 

  二、推进补贴机具监管信息化,探索“精准化” 

  我省率先开展手机APP申请补贴、机具二维码识别、物联网轨迹监测“三合一”工作,2021年纳入信息化监管的机具达2.73万台,监测面积近3000万亩。一是创新“先用后补”模式。通过应用“三合一”,我们对补贴机具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并按日测算作业面积,达到规定作业面积的才予以兑付补贴资金,实行“先用后补”。二是有效实现精准监管。依托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三合一”管理系统,组织开展补贴申请、作业轨迹大数据分析,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补贴申请进行精准定位,实现精准核查。三是释放管理数据潜力。补贴机具监管信息化,为金融机构发放农民购机贷款提供了数据支撑、创造了有力条件。近年来,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发放了2.1亿元农机购置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筹资压力。 

      三、规范成套设施装备补贴,着力“补短板” 

  立足我省丘陵山区面积占比大、水稻机械化水平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旺等实际情况,着力开展成套设施装备补贴。一是实施水稻育秧中心补贴。组织农机、农艺、工程、财务等方面专家,首批制定发布《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规范》,按成套设施装备予以整体补贴,补贴额最高达到56万元/中心,着力破解了双季稻区水稻育秧难题。二是助力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摸清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短板弱项,分类制定建设安装规范和补贴方案,陆续将标准化设施大棚、畜牧用车辆消毒中心、声光自动控制水果分级机组纳入新产品试点,加快提升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三是创新监管方式。争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各地成套设施装备第三方核验工作,核验通过才予以兑付补贴资金。加强对第三方核验机构的监督,对第三方核验机构开展抽查、复核,严把核验质量关。 

  

以“四分”研究为导向  加快补齐农机化发展短板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四分”农机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并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 

      一、高度重视,抓好组织推动。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长亲自推动,农机口全面参与,合力推进“四分”工作。安排专项经费30万元,组建厅领导挂帅,厅农机化处统筹,西华大学牵头,省农机院、农机推广总站等产学研推用全产业链参与的“四分”工作专班。专班共计40余人,不仅包括农机方面专家,还吸纳了农艺、经济等专业人才参与。制定“四分”工作方案,明确阶段目标任务,科学有序推进。 

      二、协同各方,深入开展调研。成立5个调研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走访问询、座谈交流等方式,分别按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5大区域,重点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柑橘、茶叶等7大作物、耕种收三大环节,开展了近年来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深度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实地走访农户、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等200余个,组织召开座谈会100余场。全省20个市(州)、161个县(市、区)与省厅同步开展了“四分”工作,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上下互动,产学研推全产业链推动。 

      三、制定清单,找准突出短板。对问卷和访谈记录等资料开展分析,排出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升贡献潜力排序顺位表,分别形成了“区域、作物、环节”3张短板清单和3张发展路径图:在区域上,短板凸显在占全省耕地面积80%以上的丘陵山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较平原地区低25个百分点;在作物上,短板凸显在玉米、马铃薯、大豆等,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0%22%7.5%;在环节上,短板凸显在机播(插)、机收,特别是大豆播种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1%。 

      四、强化运用,补齐发展短板。坚持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用理论成果推动发展、指导工作,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一是着力将“四分”目标任务、发展对策上升为政策法规。对标“四分”农机化研究目标,修改完善《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四分”为基础推动立法调研,推动出台《四川省农机化促进条例》。二是瞄准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针对“四分”提出的丘陵山区突出短板,启动实施“五良融合宜机改造”示范县建设,安排省级财政1.1亿元,采取“财政引导、先建后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聚焦特色产业和大豆玉米“无机可用”短板,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00万元,支持川农大、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等集中开展研发攻关;安排省级财政资金3.2亿元在16个县市区开展“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新产品补贴试点,大力示范推广大豆玉米间套作农机装备和技术。三是对标“四分”问题清单和路径发展图,定航2022年工作。提早谋划2022年工作措施,确定了“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工作主基调,实施“4488”计划,即: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宜机化改造、提灌站建设、薄弱环节研发攻关4大工程项目,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4个百分点,新增农机总动力80万千瓦以上,开展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安全生产等8大行动。 

    

发展智能农机装备 推进上海种养业数字化转型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保供工作。近年来,我们抓住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着力推进种养业机械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重点在粮食生产无人农场、蔬果生产“机器换人”以及发展畜牧水产智慧养殖等方面,提早谋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取得积极成效。 

  一、政策引领,推动技术装备创新 

  《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突出前瞻布局,确定现代设施种养业目标任务,还着重提出到2025年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的目标。通过市农业绿色生产补贴、科技兴农项目、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等专项扶持政策投入财政资金近3亿元,支持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应用。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协调督导、创新工作机制,将蔬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建、高标准设施菜田建设、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等列为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挂图作战”机制,强化对涉农区考核,在全市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目前,已在农业机器人研制、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蔬果生产“机器换人”、高精度农业北斗导航技术、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应用、鸡毛菜等六种蔬菜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弱项方面取得了突破,构建起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贯通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二、协同发力,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一是布局建设无人农场。积极与专家技术团队合作。在罗锡文院士团队、联适导航等技术团队的支持下,率先在嘉定外冈、上实现代农业园区等地建成水稻生产无人农场,初步实现300亩耕种收无人化生产作业。二是组织创建蔬菜水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以基地创建为抓手,开展果菜园宜机化改造、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结构、遴选试验薄弱环节机具,推进技术集成配套,创建了3个果树和27个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三是引导企业推动果蔬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智能牧场和智慧农场建设。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形成示范效应。比如光明牧业智能牧场、光明渔业智慧渔场、正大集团蛋鸡养殖场均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生态化养殖。国兴农公司与清美集团合作建设的鸡毛菜植物工厂,实现了从播种到采收、包装全过程的机械化、数字化生产,人工成本下降95%,亩均产值增长2倍左右。 

  三、整合资源,打造农机物联网管理平台 

  综合利用GIS、北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全市2017年以来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穴直播机和喷杆喷雾机5种类别自走式农业机械安装北斗定位终端,目前总量达到5195台。通过统一采集、传输和管理相应农机的身份、定位和运行等数据,对接上海农业数字化底座,将高精度地理位置信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和农机作业信息相互联通,形成精准的生产作业数据,实现了“谁的地、谁在种、种了没有”的实时动态管理,并集成跨区预警、数据统计、动态展示等功能,形成“安全监管、作业监测、应急调度”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现有自走式农业机械全面物联,进一步推动了农机化与数字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了“农机智联”水平和精准施策能力。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合力打造“平安农机”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党委政府 

    

  柳堡镇辖19个村(社),耕地6.9万亩,人口5.6万人,农业机械1295台,农机经营服务组织12家。为破解农机安全属地责任难落实、源头管理难覆盖、农机检验难开展的“老大难”问题,我镇积极探索镇村农机安全监管新模式,落细属地管理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乡镇实地检验,有效实施了全机具、全人员、全天候、全覆盖监管,连续多年实现零事故。主要做法得到省里充分肯定,2021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都要求“大力推广柳堡模式,实施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 

 一、落实责任,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一是压实安全生产职责。明确镇长及各村委会主任为镇、村农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将农机安全生产列入镇对村的综合考核。村里配备农机安全协管员,由抓生产的负责人担任,明确宣传教育、责任到户、组织年检、健全台账、安全巡查、隐患排查、调查统计、事故报送八项工作职责,确保安全监管职责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树立示范农机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示范烘干中心、示范农机大户、示范村等5类安全生产示范典型,推动农机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二是构建齐抓共管机制。实施“363”工作法,明确提升检验率与上牌率、农机具保险应保尽保、大幅压减事故3项目标,推行镇村共管、镇社共管、村户共管、警农共管、安农共管、教农共管等6项机制,强化队伍、阵地、装备3项建设。将农机安全监管纳入社会治理综合网格管理。形成了“主体尽责、部门尽职、社会尽力”的镇村“平安农机”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三员”联管队伍。配齐配强镇农机安全监理员,明确农机安全协管员、网格员农机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和奖罚措施,做到责任、奖惩两落实。目前有镇农机安全监理员3人,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19人,专职网格员42人。农机检验率、上牌率保持在98%以上,农机投保率达100%。 

      二、创新举措,实施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 

      一是创新网格管理模式。依托全镇社会治理19个大网格、42个小网格,将农机安全监管内容纳入《网格巡查走访事项清单》。以村居为单位,划分监管区域、排细监管对象、明确监管人员,常态化开展网格内农机具和驾驶人的隐患排查及整改核验,实现农机安全监管与社会治理综合网格的对接融合。 

      二是打造网格监管队伍。规定58项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服务事项,在网格员“全要素网格通”手机模块上全部设置到位。对监理员、协管员、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掌握分级处置全流程,做到“农机状况清、机手情况清、安全动态清、监管职责清”。近年来,排查各类农机安全隐患200余件,均整改销号、实现闭环。 

       三是构建网格奖惩体系。农机安全网格化监管日常工作统一按照《宝应县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编制《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图》,将网格员隐患报送数、农机检验率等目标任务纳入对村居和职能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对网格员实行专项奖补。 

      三、紧盯源头,筑牢“平安农机”建设根基 

      一是实施源头全面监管。将涉及人身安全的各类农业机械全部纳入镇农机安全监管内容,实行备案登记管理,将机具出厂编号、所有人姓名以及身份证信息“三合一”,分配备案登记号码,建立档案台账。同时开展宣传教育,落实主体责任,定期组织检验。全镇涉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备案登记率达100%。 

      二是推行乡镇实地检验。镇政府印发检验实施方案,推行“345”核验法,即“人、机、证”三见面,“违章、记分、事故、机具状况”四核实,“机主、机型、发动机号、机架号、保险单”与行驶证记载五相符。依托综合网格,监理员、协管员、网格员全员参与监管,协管员具体负责,网格员排查跟踪,反馈机手动态、机具状况,监理员及时上门检验、现场核对。及时将检验信息报送县农机安全监理所复核,录入《江苏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让机手少跑路,为群众办实事。


来源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_4hLfOyOpzpASG96aAuUA